“竖子不足与谋”是一句流传甚广的古语,常用于形容某人缺乏见识或能力,不值得与其共事或商议大事。这句话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使用频率,尤其是在表达对他人不满或者评价其水平时。
出处
这句成语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如下:
>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这段话是范增对项羽说的话,意思是:“这种无能之人不值得与他商量大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刘邦。”这里的“竖子”指的是项羽,范增认为项羽过于刚愎自用,缺乏战略眼光,因此断言其无法成就大业。
释义
1. 字面含义
- “竖子”原本是对年轻人或晚辈的轻蔑称呼,类似今天的“小子”。
- “不足与谋”则表示此人不具备足够的智慧或能力,不适合参与重要的决策或计划。
2. 引申意义
这句话通常用来批评那些目光短浅、见识浅薄的人,或者是在团队合作中遇到难以信赖的对象时所使用的贬义表述。
使用场景
- 在职场中,当同事提出一个不切实际的方案时,可以借用此句表达对其想法的否定态度。
- 在日常生活中,若有人表现出幼稚的行为或错误的判断,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调侃或批评。
需要注意的是,“竖子不足与谋”属于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词汇,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应谨慎使用,以免显得过于尖锐或冒犯他人。
总结
“竖子不足与谋”虽然出自历史典故,但其内涵至今仍不过时。它不仅揭示了古人对于领导力和决策力的深刻理解,也为后世提供了生动的语言素材。在适当的情境下巧妙运用这一成语,既能展现个人的文化修养,也能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