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古时说的是什么】“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是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既能处理社会事务、在正式场合中表现得体,又能在家庭生活中料理家务、擅长烹饪。然而,这句俗语的出处和最初含义却并非现代人所理解的那样。
一、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最早出自宋代文人笔下,原意并非指女性或男性具备多种能力,而是特指一种特定身份的人——官员的妻子。在古代,官员的夫人需要在家中操持家务,同时也要在官场社交中应对得体,因此“上得厅堂”指的是她们能够参与官方宴请、出席重要场合,“下得厨房”则是指她们擅长料理家事、主持家务。
随着时间推移,这句俗语逐渐演变为对一个人全面能力的赞美,尤其强调女性的贤惠与能干。但其最初的含义,更多是与官宦家庭的女性角色相关。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俗语名称 |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
来源时代 | 宋代 |
原始含义 | 指官员的妻子能够在正式场合(厅堂)和家庭生活(厨房)中都表现出色 |
现代含义 | 形容一个人能力强、能胜任各种场合,尤其用于赞美女性的多才多艺 |
使用对象 | 最初为女性(尤其是官员夫人),现泛指任何人 |
文化背景 | 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强调内外兼顾 |
演变过程 | 从特定身份到普遍赞誉,体现社会观念的变化 |
三、结语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虽已成为大众熟知的成语,但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远比字面意义丰富。了解其原本的指向,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语言背后的文化脉络,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这类俗语时,应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解其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