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一蹶不振什么意思】“一蹶不振”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受到一次打击或挫折后,无法恢复元气,情绪低落,甚至失去继续努力的勇气。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遭遇失败后陷入长期低迷的状态。
一、词语释义
词语 | 一蹶不振 |
拼音 | yī jué bù zhèn |
含义 | 受到一次打击后,再也无法振作起来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受挫后的状态 |
近义词 | 一败涂地、萎靡不振、灰心丧气 |
反义词 | 东山再起、重整旗鼓、奋发图强 |
二、出处与用法
“一蹶不振”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原意是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之后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遭受重大打击后无法恢复活力。
例如:
- 他在创业失败后一蹶不振,整整两年没有再尝试。
- 这支球队在联赛中连败三场,士气大减,一蹶不振。
三、使用注意点
1. 适用对象:多用于人,也可用于组织、企业、项目等。
2. 语境限制:通常用于负面情境,强调“失败后无法恢复”。
3. 感情色彩:偏消极,带有惋惜或批评意味。
四、总结
“一蹶不振”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强调的是“一次失败导致全面崩溃”的状态。它不仅可用于描述个人的心理状态,也可用于分析团队或项目的整体表现。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意思,避免误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可参考更多经典文学作品或现代语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