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建安风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即建安年间)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一种独特风格。这一时期的文人创作在内容、形式和精神气质上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建安风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建安时代文学风格的高度概括。其核心特征包括:情感真挚、语言刚健、题材广泛、气势恢宏。代表人物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他们的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人生无常,同时又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气概。
“风骨”一词原本用于评论人的气质和品格,后来被引申为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风格。建安风骨不仅是一种文学风格,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面对乱世时的担当与追求。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建安风骨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建安年间)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刚健、慷慨、真挚的艺术风格。 |
起源时间 | 东汉末年(约公元196年—220年),即“建安”年间。 |
代表人物 | 曹操、曹丕、曹植(三曹);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孔融(建安七子)。 |
主要特点 | 1. 情感真挚,直抒胸臆 2. 语言简练有力,富有节奏感 3. 题材广泛,关注现实与人生 4. 气势雄浑,富有英雄气概 |
思想内涵 | 反映社会动荡、人生无常,同时表达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理想。 |
历史地位 |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文学流派,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
文化意义 | 代表了乱世中士人精神的升华,是“文以载道”的早期体现。 |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可以清晰理解“建安风骨”这一文学概念的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