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竺可桢的资料】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竺可桢早年留学美国,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气象学和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重要职务。他不仅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还十分注重科学普及和人才培养,对中国现代科学教育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
竺可桢在气象学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他主持编写的《中国气候区划》和《物候学》等著作,对中国的气候研究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他还提出了“物候学”这一学科概念,开创了中国物候研究的先河。
竺可桢主要生平与贡献一览表
项目 | 内容 |
出生日期 | 1890年3月7日 |
去世日期 | 1974年2月7日 |
籍贯 | 浙江绍兴 |
学历 | 伊利诺伊大学农学学士、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 |
职业 | 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 |
主要职务 | 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
主要研究领域 | 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 |
代表著作 | 《中国气候区划》《物候学》《竺可桢文集》 |
主要贡献 |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提出“物候学”概念;推动中国科学教育发展 |
竺可桢一生坚持科学精神,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也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至今仍被后人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