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朝三暮四”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源自《庄子·齐物论》,原意是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后来用来比喻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或者指人在不同事物之间摇摆不定。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人的态度不坚定、行为不稳定,有时也用来讽刺某些人见异思迁、缺乏原则。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朝三暮四 |
拼音 | zhāo sān mù sì |
出处 | 《庄子·齐物论》 |
原意 | 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后引申为变化多端、反复无常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态度不坚定、行为反复,或见异思迁 |
二、成语来源
“朝三暮四”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是:“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意思是说,养猴子的人每天给它们三个栗子,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不满意。后来改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就高兴了。这说明猴子并不在意总数,只在意分配的方式,从而反映出人类对形式的执着。
三、成语用法与例句
用法 | 例句 |
形容人态度不坚定 | 他这个人朝三暮四,今天想做这个,明天又想做那个。 |
表示行为反复无常 | 这个公司政策朝三暮四,员工很难适应。 |
贬义词,带有讽刺意味 | 他做事总是朝三暮四,让人难以信任。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反复无常、见异思迁、朝秦暮楚 |
反义词 | 坚定不移、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
五、总结
“朝三暮四”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更是一种对人性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不应被表面的变化所迷惑,而应关注本质和内在的稳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避免成为“朝三暮四”的人,保持目标清晰、行动坚定,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