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的栗的意思】“不寒而栗”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非常害怕、恐惧的感觉。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苦秦久矣,今见秦王,其意甚善,然吾闻之,不寒而栗。”意思是:虽然秦王态度很好,但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其中,“栗”字是这个成语的关键,很多人对它的含义不太清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解释。
一、
“不寒而栗”中的“栗”字,原意是“颤抖”,表示因恐惧或寒冷而身体发抖。在成语中,“栗”引申为因恐惧而战栗的状态。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即使没有感到寒冷,也会因为害怕而浑身发抖。
该成语多用于描写极度的恐惧情绪,常见于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表格形式展示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示例 |
不寒而栗 | 不因寒冷而发抖,但因恐惧而颤抖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形容极度恐惧 | “听到那可怕的消息后,他不寒而栗。” |
栗 | 颤抖、战栗 | 古汉语常用词 | 用于描述因恐惧或寒冷引起的生理反应 | “他吓得浑身发栗。” |
三、延伸说明
“栗”在古代汉语中常与“战栗”、“颤栗”等词连用,表示因紧张、害怕或寒冷而身体不由自主地抖动。在现代汉语中,“栗”也常作为“板栗”的意思出现,如“栗子”。但在“不寒而栗”这一成语中,它并不表示果实,而是指心理和生理上的恐惧反应。
因此,在理解这个成语时,需注意“栗”的特殊语境意义,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板栗”。
四、结语
“不寒而栗”不仅是一个表达恐惧的成语,更是语言文化中一种生动的表达方式。了解“栗”字在此语境下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使用和理解这个成语,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