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问答 >

八年级上册 22课短文两篇 课文内容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八年级上册 22课短文两篇 课文内容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6 06:22:39

八年级上册 22课短文两篇 课文内容】《八年级上册 22课短文两篇》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课,包含两篇短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课文均属于古代散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以下是对这两篇课文的总结与对比分析。

一、课文

1.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南朝梁)

内容简介:

这篇短文是陶弘景写给友人谢中书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文中描绘了山川之美,展现了作者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情怀。

重点语句: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主题思想:

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生活的情感。

2.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北宋)

内容简介:

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记录了一个月夜散步的情景。文章通过描写月夜的静谧与美好,抒发了作者虽处逆境却依然豁达乐观的心境。

重点语句: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主题思想:

在逆境中仍能欣赏自然之美,表现出作者豁达开朗、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二、课文对比表格

项目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 陶弘景(南朝) 苏轼(北宋)
体裁 散文(书信体) 散文(记叙文)
写作背景 南朝时期,隐居生活 北宋时期,被贬黄州
主题思想 热爱自然、向往隐逸 超然物外、豁达乐观
写作手法 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 以景写情,借景抒怀
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简练生动 隽永含蓄,富有哲理
典型意象 山川、石壁、溪流、猿鸟、鱼群 月光、庭院、竹柏、水波
情感基调 欢快、宁静、向往 淡泊、感慨、释然

三、学习建议

1. 理解作者背景:了解两位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经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

2. 品味语言特色:两篇文章语言简洁优美,应多朗读、背诵,体会其艺术魅力。

3. 感悟情感内涵: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态度,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4. 联系现实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豁达,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与人生观。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