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已有耻什么意思】“行已有耻”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意思是:一个人的行为要有羞耻心,知道自己哪些事不该做,从而在行动上有所约束。这句话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是儒家思想中对君子人格的重要要求。
一、
“行已有耻”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底线和自我约束力。一个人如果能够以“耻”为戒,在行为上有所顾忌,就不会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这种内在的羞耻感,是推动人向善的重要动力。
在现代社会,“行已有耻”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不做违背良心和法律的事。只有具备羞耻之心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自尊、自爱、自律。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成语出处 | 《论语·子路》 |
| 原文 |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 含义 | 指一个人的行为要有羞耻心,知道哪些事不该做,从而自我约束。 |
| 核心思想 | 强调道德修养与自我约束,是儒家对君子的要求。 |
| 现实意义 | 提醒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不做违背良心和法律的事。 |
| 适用对象 | 适用于所有希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人,尤其是领导者、管理者等公众人物。 |
| 相关概念 | 自律、自尊、道德底线、人格修养 |
通过了解“行已有耻”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道德,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羞耻心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