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首穷经历史典故】“皓首穷经”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年老志衰,皓首穷经。”原意是指人到了老年,仍然专心研究经典著作,形容人勤奋好学、执着钻研的精神。这个成语常用来赞美那些在学术道路上孜孜不倦、终身致力于学问的人。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皓首 | 白发,指年老 |
| 穷经 | 研究经典,深入探讨 |
| 成语整体含义 | 形容人到老年仍勤奋学习、钻研经典 |
二、出处与背景
“皓首穷经”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原文为:
> “年老志衰,皓首穷经。”
这句话是描述一位年迈的学者,尽管身体已衰,但依然坚持研读儒家经典。后来,“皓首穷经”逐渐成为一种褒义词,用来称赞那些终身致力于学术研究、不畏艰难的人。
三、成语演变与用法
| 时间阶段 | 使用情况 | 说明 |
| 古代 | 常用于文人之间 | 表达对学者的敬佩之情 |
| 近现代 | 多用于文学作品或评论中 | 强调学习精神和毅力 |
| 当代 | 广泛使用 | 常用于鼓励青年学子或赞扬学者精神 |
四、相关人物与故事
| 人物 | 故事简述 |
| 王符 | 东汉思想家,著有《潜夫论》,一生致力于研究经学,晚年仍勤于著述 |
| 郑玄 | 东汉经学家,注解大量儒家经典,被誉为“经神”,晚年仍不断修订经书 |
| 朱熹 | 宋代理学家,一生致力于儒家经典的整理与研究,晚年仍著书立说 |
五、成语的文化意义
“皓首穷经”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它强调了知识的力量和坚持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学无止境”的理念。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保持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六、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含义 | 老年仍专心研读经典,形容勤奋好学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演变 | 从古代到现代,广泛用于褒扬学者精神 |
| 文化意义 | 强调学习与坚持的价值,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
通过了解“皓首穷经”这一成语的来源、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也能够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