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问我答 >

孔子观于周庙原文及翻译 孔子观于周庙原文和文章的翻译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孔子观于周庙原文及翻译 孔子观于周庙原文和文章的翻译,这个坑怎么填啊?求大佬带带!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3 15:28:05

孔子观于周庙原文及翻译 孔子观于周庙原文和文章的翻译】一、

《孔子观于周庙》是一篇记载孔子参观周代宗庙时所见所感的短文,出自《礼记·曲礼上》。文中通过孔子对庙中器物的观察与提问,反映出他对礼制、道德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本文通过原文与翻译的对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孔子观于周庙,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孔子到周代宗庙参观,看到一个铜人,他的嘴被封了三重,背面刻着:“这是古代说话谨慎的人。”
或问于孔子曰:“夫子何以知此?” 有人问孔子:“先生怎么知道这个道理的?”
孔子曰:“吾闻之,古之慎言人也,不欲多言。故曰:‘三缄其口’。” 孔子回答:“我听说,古代说话谨慎的人,不喜欢多说。所以说是‘三缄其口’。”
夫子曰:“夫金人,三缄其口,岂不为慎乎?” 孔子说:“那个铜人,嘴巴被封住三次,难道不是谨慎的表现吗?”
吾闻之,君子之道,贵在谨言。 我听说,君子的行为准则,贵在言语谨慎。

三、内容解析

这篇短文虽然篇幅简短,但寓意深远。孔子通过观察庙中的铜人,引申出“慎言”的重要性。他强调一个人应避免轻率发言,尤其在涉及国家大事或道德问题时更需谨慎。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重视“礼”与“德”的核心理念,也反映了孔子对人性、社会秩序的深刻洞察。

此外,“三缄其口”这一形象化的表达,成为后世“守口如瓶”、“谨言慎行”的典故来源,广泛用于文学与日常语言中。

四、结语

《孔子观于周庙》虽为一则小故事,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不仅是古代礼仪制度的反映,更是对个人修养与处世之道的深刻启示。通过阅读与理解此文,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加注重言辞的分寸与责任。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