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如黄鹤典故 杳如黄鹤故事是怎么样的呢】“杳如黄鹤”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或消息突然消失,毫无音讯。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与唐代诗人崔颢和李白相关的典故,故事富有传奇色彩,也蕴含了文人之间的友情与才情较量。
一、
“杳如黄鹤”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后人用“杳如黄鹤”来形容人或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乘着黄鹤飞走一般。在历史上,这个成语还与李白的一段轶事有关,传说他曾因崔颢的诗而感叹自己无法超越,从而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名句。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杳如黄鹤 |
出处 | 唐代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字面意思 | 黄鹤远去,不见踪影,比喻人或消息忽然消失。 |
典故来源 | 崔颢作《黄鹤楼》诗,后李白见之感慨,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故事背景 | 崔颢在黄鹤楼写下千古名篇,李白游历至此,读诗后自叹不如,感叹自己无法再写一首更佳的诗。 |
后世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信息突然消失,无从寻找。 |
文化意义 | 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与尊重,也体现了文学创作中的竞争与敬仰。 |
相关人物 | 崔颢、李白 |
诗句引用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三、结语
“杳如黄鹤”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学、友情与才情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有些事物一旦离去,便难以追寻,正如那乘风而去的黄鹤,只留下空荡荡的楼阁与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