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一、原文翻译与释义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孔子对自身识人失误的反思,表达了他对“以言取人”和“以貌取人”的深刻认识。
- 原文: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翻译:
- 我因为听信一个人的言论而判断他,结果看错了宰予;
- 我因为注重一个人的外表而判断他,结果看错了子羽。
- 释义:
- 宰予:孔子的学生之一,口才出众,但行为不端,孔子曾因他言辞华丽而误判其为人。
- 子羽:原名司马牛,字子羽,外貌平凡,但品德高尚,孔子因他相貌普通而轻视他,后发现其德行可嘉。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思想,强调不能仅凭言语或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真正品质。
二、总结与分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作者 | 孔子 |
原文 |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翻译 | 我因为听信言语而误判了宰予,因为看重外表而误判了子羽。 |
核心思想 | 不应仅凭语言或外表来判断一个人,要深入了解其内在品质。 |
教育意义 | 强调全面了解人的重要性,避免主观偏见影响判断。 |
历史背景 | 孔子在教学中因误判学生而反思自己的识人方式。 |
三、现实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也常因“第一印象”或“言辞表现”而对他人产生误解。这句话提醒我们:
- 不要轻信表面的赞美或夸夸其谈,要看实际行动;
- 不要忽视外貌平凡却内心丰富的人,真正有价值的人往往不张扬;
- 培养更深入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才能减少误判,建立更真实的人际关系。
四、结语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不仅是孔子对自身失误的反省,更是留给后人的深刻教诲。它告诉我们:识人之道,在于用心去了解,而非靠表象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