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守株待兔朗读及解释】《守株待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五蠹》。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指望不劳而获。
一、文章
《守株待兔》讲述了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时,偶然看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于是他不再耕种,每天守在树桩旁,希望再捡到一只兔子。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田地也荒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劳而获是不可能长久的。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
二、朗读与解释
内容 | 解释 |
原文 |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朗读提示 | - “宋人有耕者”应读出古文的节奏感,语气平缓。 - “兔走触株”要注意“走”在这里是“跑”的意思,读音为zǒu。 - “因释其耒而守株”中“释”是“放下”的意思,“耒”是古代农具,读音lěi。 - 最后一句“而身为宋国笑”要读出讽刺的语气。 |
关键词解释 | - 耕者:种地的人。 - 株:树桩。 - 走:跑。 - 触:碰。 - 折颈:脖子折断,形容兔子被撞死。 - 释:放下。 - 耒:古代耕地的农具。 - 冀:希望。 - 复:再次。 - 身:自己。 - 笑:嘲笑。 |
寓意 | 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依赖运气或偶然,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
三、学习建议
1. 朗读练习:可以多读几遍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味,同时注意字词的发音和停顿。
2. 理解寓意: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守株待兔”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如考试作弊、投机取巧等。
3. 写作拓展:写一篇小短文,讲述自己或身边人因为“守株待兔”的心态而失败的经历。
结语
《守株待兔》虽然篇幅简短,但寓意深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经典的一篇寓言。通过朗读与理解,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