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苦而不平中的而是什么意思】一、
在古汉语中,“而”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和含义。在成语“何苦而不平”中,“而”字的使用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何苦而不平”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吾与点也!’”虽未直接出现该句,但类似表达常用于古代典籍中,意为“有什么困难或痛苦不能克服呢?”或者“为何不努力使之公平?”
其中,“而”在这里主要起到连接作用,表示一种转折或递进关系,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却”、“却还”等。具体来说,“而”在此句中可以理解为“却”,即“为什么(你)不去努力使其公平呢?”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而”的用法,以下通过表格形式对“而”在不同语境下的常见意义进行归纳。
二、表格:古汉语中“而”的常见含义及用法
| 序号 | 含义 | 用法说明 | 示例句子 | 解释说明 |
| 1 | 并且 |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并且” | 学而时习之 | “学”和“习”是并列动作 |
| 2 | 转折 | 相当于“却”、“但是”,表示前后意思相反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人”与“信”之间存在转折关系 |
| 3 | 顺承 |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然后” |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先知道,然后行动 |
| 4 | 修饰 | 用于状语结构中,表示方式或状态 | 以己推人,而求诸己 | “而”引导状语,修饰“求诸己” |
| 5 | 假设 | 表示假设条件,相当于“如果”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 “而”引出假设条件 |
| 6 | 语气助词 | 用于句末,加强语气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而”使语气更加自然流畅 |
三、总结
在“何苦而不平”这一句中,“而”字的作用主要是转折,表示“却”或“却还不”。整句可以理解为:“有什么困难或阻碍不能克服呢?为什么不努力让它变得公平呢?”
因此,“而”在这里起到了连接前后逻辑关系的作用,使得句子更具说服力和情感色彩。
如需进一步了解“而”在其他古文中的用法,也可以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或相关文言文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