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令五申典故说的是谁】“三令五申”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用来形容反复多次地命令和告诫。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孙武,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被誉为“兵圣”。下面我们通过和表格的形式,来详细说明“三令五申”典故的来源及其所指的人物。
一、
“三令五申”最早来源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关于孙武的一段记载。故事讲的是,吴王阖闾为了考验孙武的治军能力,让他训练宫女为兵士。孙武在训练过程中,为了确保命令得到严格执行,多次下达命令,并且强调了纪律的重要性。他先后三次下令,五次告诫,最终使得宫女们能够听从指挥,完成训练任务。这段经历也奠定了孙武作为军事家的地位。
因此,“三令五申”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个历史典故,它讲述的是孙武在治军时严格要求、反复强调命令的故事。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对某项规定或命令的多次强调与执行。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三令五申 |
出处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典故内容 | 孙武受吴王阖闾之命训练宫女,通过“三令五申”使她们服从命令,完成训练任务。 |
涉及人物 | 孙武(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 |
成语含义 | 反复多次地命令和告诫,强调纪律与执行。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描述对某项规定或命令的多次强调和执行。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三令五申”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历史中一位杰出军事家智慧与严谨作风的体现。了解这一典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以及语言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