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辟邪侈是什么意思?】“放辟邪侈”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句为:“今王发政施仁,天下之民举首而望之,欲其君之仁也,是故曰:‘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国君不施行仁政,就会放纵邪恶、奢侈浪费,最终导致国家衰败。
“放辟邪侈”由四个字组成,分别解释如下:
- 放:放纵、放任;
- 辟:通“僻”,指邪僻、不正;
- 邪:邪恶、不正当;
- 侈:奢侈、浪费。
因此,“放辟邪侈”整体意思是:放纵邪僻、行为不端、奢侈浪费。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在道德和行为上的堕落与腐败。
“放辟邪侈”是一个带有强烈批评意味的成语,通常用于指责那些不守规矩、行为不端、生活奢靡的人或社会现象。它强调的是对道德和秩序的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在古代,这一成语常被用来劝诫统治者要以身作则,施行仁政,避免因个人的放纵而导致国家的衰败。
表格解析:
成语 | 放辟邪侈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字面意思 | 放纵邪僻、奢侈浪费 |
拆解 | 放(放纵);辟(邪僻);邪(邪恶);侈(奢侈)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人或社会风气 |
含义 | 指行为不端、道德败坏、生活奢侈 |
使用场景 | 讽刺、批评、劝诫等语境中 |
近义词 | 奢侈浪费、道德败坏、放荡不羁 |
反义词 | 勤俭节约、廉洁自律、谨言慎行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放辟邪侈”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批评,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警示。在今天,它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应注重品德修养,保持节俭自律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