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不仁的意思】“麻木不仁”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敏感和反应能力,尤其是对他人痛苦或外界变化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身体上的感觉迟钝,也常用于比喻心理或道德上的冷漠。
下面是对“麻木不仁”的详细解释和相关信息的总结: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麻木不仁 |
拼音 | má mù bù rén |
词性 | 形容词(多用于形容人的态度) |
含义 | 1. 身体失去知觉,感觉迟钝; 2. 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或责任感。 |
出处 | 《后汉书·西域传》:“其人形貌,皆如枯骨,虽有血肉,而心若死灰,是谓‘麻木不仁’。” |
二、用法与例句
用法 | 例句 |
描述身体状况 | 他因长期受寒,手脚已经麻木不仁。 |
形容心理冷漠 | 对社会上的不公现象,有些人却麻木不仁,视而不见。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冷眼旁观、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
反义词 | 敏感多情、热心肠、富有同情心 |
四、使用场景
- 日常交流中:用于批评某人对他人苦难漠不关心。
- 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写人物性格或社会现象。
- 教育或道德讨论中:强调培养同理心的重要性。
五、注意事项
- “麻木不仁”虽然字面有“不仁”二字,但并非指“没有仁慈”,而是强调对事物缺乏感知和反应。
- 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解为完全无情。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麻木不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背后蕴含着对人性、情感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避免成为“麻木不仁”的人,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