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梁小丑的成语典故跳梁小丑是什么意思】“跳梁小丑”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在暗中捣乱、制造麻烦的小人或无能之辈。这个成语不仅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还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常用于批评那些行为卑劣却自以为是的人。
一、成语典故
“跳梁小丑”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夫子(指孔子)为鲁司寇,而欲以政令行之,吾不识其意也。今则不然,乃欲以礼乐教化之,而民不知其所以然,此其所以为跳梁小丑也。”这里的“跳梁”原意是指跳跃、窜动,后引申为不安分、捣乱;“小丑”则是对低贱之人或无能之人的称呼。整体意思是:那些在朝堂上跳来跳去、扰乱秩序的小人物。
后来,“跳梁小丑”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在背后搞鬼、惹是生非的小人,带有强烈的贬义。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跳梁小丑 |
拼音 | tiào liáng xiǎo chǒu |
释义 | 原指在屋梁上跳动的小丑,后比喻在暗中捣乱、制造麻烦的小人或无能之辈。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带有强烈贬义和讽刺意味。 |
近义词 | 无名小卒、宵小之徒、鼠辈、小人 |
反义词 | 正人君子、贤者、英雄、大人物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
三、使用场景与示例
1. 政治场合:
“他不过是跳梁小丑,别太在意他的言论。”
2. 日常生活中:
“那些在背后说闲话的人,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
3. 文学作品中:
“他虽身居高位,实为跳梁小丑,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四、总结
“跳梁小丑”是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成语,既表达了对小人行为的不屑,也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表面光鲜、实则阴险的人。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过度贬低他人。通过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用法,并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