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上一句】“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常用来形容有气节、有操守的人不会接受带有侮辱意味的施舍。这句话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原文是:“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不受利乎?”意思是:廉洁的人不会接受别人带着轻蔑态度给的食物,更何况是不义之财呢?
一、总结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上一句是“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其实这句话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在原典中,“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前半句,后一句为“况不受利乎”,即“何况不接受利益呢”。
这句话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尊严和操守,即使面对饥饿,也不愿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义”与“廉”的高度重视。
二、相关背景信息整理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
原文 |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不受利乎?” |
含义 | 强调有操守之人不愿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更不会接受不义之财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赞扬人的气节、品德,或批评那些贪图小利、丧失尊严的人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坚守原则,不因一时之需而放弃人格尊严 |
三、延伸理解
在古代,食物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但“嗟来之食”往往伴随着轻蔑的态度。因此,拒绝“嗟来之食”不仅是对物质的拒绝,更是对人格尊严的维护。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四、结语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高尚不是在于拥有多少,而是在于是否能够坚守内心的底线与原则。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